首页故事摘要 正文

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翻译(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)

2023-12-16 32 0条评论

温馨提示:文章已超过89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
  举痛论篇原文

  黄帝问曰:余闻善言天者,必有验于人,善言古者,必有合于今;善言人者,必有厌于已。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,所谓明也。

  今余问于夫子,令言而可知,视而可见,扪而可得,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,可得而闻乎?

  岐伯再拜稽首曰:何道之问也?

  帝曰:愿闻人之五脏卒痛,何气使然?

  岐伯对曰: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稽迟。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,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

  帝曰:其痛或卒然而止者;或痛甚不休者;或痛甚不可按者;或按之而痛止者;或按之无益者;或喘动应手者;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;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;或腹痛引阴股者;或痛宿昔而成积者;或卒然痛死不知人,有少间复生者;或痛而呕者;或腹痛而后泄者;或痛而闭不通者。凡此诸痛,各不同形,别之奈何?

  岐伯曰:寒气客于脉外,则脉寒,脉寒则缩蜷,缩蜷则脉绌急,则外引小络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则痛立止,因重中于寒,则痛久矣。

 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,与炅气相薄,则脉满,满则痛而不可按也。寒气稽留,炅气从上,则脉充大而血气乱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
 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络急引故痛。按之则血气散,故按之痛止。

 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无益也。

  寒气客于冲脉,冲脉起于关元,随腹直上,寒气客则脉不通,脉不通则气因之,故喘气应手矣。

 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,则脉泣,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。其俞注于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则热气至,热气至则痛上矣。

 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翻译(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)

 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,厥阴之脉者,络阴器,系于肝。寒气客于脉中,则血泣脉急,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。

  厥气客于阴股,寒气上及少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阴股。

 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,络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入大经,血气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积矣。

  寒气客于五脏,厥逆上泄,阴气竭,阳气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,气复反则生矣。

  寒气客于肠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呕也。

  热气留于小肠,肠中痛,瘅热焦渴,则坚干不得出,故痛而闭不通矣。

  帝曰:所谓言而可知者也,视而可见奈何?

  岐伯曰:五脏六腑固尽有部,视其五色,黄赤为热,白为寒,青黑为痛,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。

  帝曰:扪而可得奈何?

  岐伯曰:视其主病之脉坚,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扪而得也。

  帝曰:善。余知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九气不同,何病之生?

  岐伯曰: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。

  喜则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故气缓矣。

  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而上焦不通,荣卫不散,热气在中,故气消矣。

  恐则精却,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还则下焦胀,故气不行矣。

  寒则腠理闭,气不行,故气收矣。

  炅则腠理开,荣卫通,汗大泄,故气泄。

  惊则心无所依,神无所归,虑无所定,故气乱矣。

  劳则喘息汗出,外内皆越,故气耗矣。

  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。

  黄帝内经 原文白话版

  ¥48

  购买

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注释

  ①验:检验、验证的意思。

  ②要数极:是说重要道理的本源。

  ③稽迟:指血脉运行阻塞无力。

  ④喘动应手:指血脉搏动急促。

  ⑤宿昔:宿,止的意思;昔,久远的意思;宿昔,指羁留日久。

  ⑥侠脊之脉:指脊柱两旁深部的经脉。

  ⑦背俞之脉:指足太阳膀胱经。

  ⑧厥气:指寒气。

  ⑨泄:向上泄逆。

  ⑩竭:遏制的意思。

  坚而血及陷下者:这里指局部触诊。坚,坚实的,是邪盛;陷,陷下的,是不足。

  气缓:指气涣散不收。

  气消:悲伤则心系急,营卫之气阻遏于上焦化热,热邪耗伤胸中气血,所以叫气消。

  举痛论篇参考白话译文

  黄帝问道: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,必能把天道验证于人;善于谈论古今的,必能把古事与现在联系起来;善于谈论别人的,必能与自己相结合。这样,对于医学道理,才可无所疑惑,而得其至理,也才算是透彻地明白了,现在我要问你的是那言而可知、视而可见、扪而可得的诊法,使我有所体验,启发蒙昧,解除疑惑,能够听听你的见解吗?

  岐伯再拜叩头问:你要问哪些道理?黄帝说: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,是什么邪气致使的?岐伯回答说:人身经脉中的气血,周流全身,循环不息,寒气侵入经脉,经血就会留滞,凝涩而不畅通。如果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,血液必然会减少;若侵入脉中,则脉气不通,就会突然作痛。

  黄帝道:有的痛忽然自止;有的剧痛却不能止;有的痛得很厉害,甚至不能揉按;有的当揉按后痛就可止住;有的虽加揉按,亦无效果;有的痛处跳动应手;有的在痛时心与背相牵引作痛;有的胁肋和少腹牵引作痛;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,有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积的;有突然剧痛,就像死人一样,不省人事,少停片刻,才能苏醒;有又痛又呕吐的;有腹痛而又泄泻的;有痛而胸闷不顺畅的。所有这些疼痛,表现各不相同,如何加以区别呢?

  岐伯说:寒气侵犯到脉外,则脉便会受寒,脉受寒则会收缩,收缩则脉象缝连一样屈曲着,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,就会突然间发生疼痛,但只要受热,疼痛就会停止;假如再受寒气侵袭,则痛就不易消解了。

 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,与经脉里的热气相互交迫,经脉就会满盛,满盛则实,所以就会痛得厉害而不能休止。寒气一旦停留,热气便会跟随而来,冷热相遇,则经脉充溢满大,气血混乱于中,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。

 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,膜原之下,血便不能散行,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,以手揉按,则血气可以散行,所以按摩后痛就可停止。

  寒气侵入了督脉,即使重按,也不能达到病所处的地方,所以即使按了也无效益。

  寒气侵入到冲脉,冲脉是从关元穴起,循腹上行的,所以冲脉的脉不能流通,那么气也就因之而不通畅,所以试探腹部就会应手而痛。

 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,则血脉流行凝涩,血脉凝涩则血虚,血虚则疼痛。因为背腧与心相连,所以互相牵引作痛,如用手按之则手热,热气到达病所,痛就可止。

 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,厥阴脉环络阴器,并系于肝。寒气侵入脉中,血液不得流畅,脉道迫急,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。

  逆行寒气侵入到阴股,气血不和累及少腹,阴股之血凝涩,在下相牵,所以腹痛连于阴股。

 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,络血之中,血脉凝涩,不能贯注到小肠经脉里去,因而血气停住,不得畅通,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。

  寒气侵入到五脏,则厥逆之气向上散发,阴气衰竭,阳气郁遏不通,所以会忽然痛死,不省人事;如果阳气恢复,仍然是能够苏醒的。

  寒气侵入肠胃,厥逆之气上行,因此发生腹痛并且呕吐。

  寒气侵入到小肠,小肠失其受盛作用,水谷不得停留,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。

  热气蓄留于小肠,肠中要发生疼痛,并且发热干渴,大便坚硬不能排出,所以就会疼痛而大便闭结不通。黄帝问:以上病情,是通过问可以明了的,或者通过目视可以了解病情吗?岐伯说:五脏六腑,在面部各有所属的部位,观察面部的五色,黄色和赤色为热,白色为寒,青色和黑色为痛,这就是视而能见的道理。

  黄帝问:通过扪摸就可了解病情吗?岐伯说:这要看主病的脉象。坚实的,是邪盛;陷下的,是不足,这些是可用手扪切而得知的。

  黄帝说:讲得非常有道理!我听说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的影响而发生的。如暴怒则气上逆,大喜则气缓散,悲哀则气消散,恐惧则气下陷,遇寒则气收聚,受热则气外泄,过惊则气混乱,过劳则气耗损,思虑则气郁结,这九样气的变化,各不相同,各又导致什么病呢?岐伯说:大怒则气上逆,严重的,可以引起呕血和飨泄,所以说是“气逆”。高兴气就和顺,营卫之气通利,所以说是“气缓”。悲哀过甚则心系急,肺叶胀起,上焦不通,营卫之气不散,热气郁结在内,所以说是“气消”。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,精气衰退就要使上焦闭塞,上焦不通,还于下焦,气郁下焦,就会胀满,所以说是“气下”。寒冷之气,能使腠理闭塞,营卫之气不得流行,所以说是“气收”。热则腠理开发,营卫之气过于疏泄,汗大出,所以说是“气泄”。过忧则心悸如无依靠,神气无所归宿,心中疑虑不定,所以说是“气乱”。过劳则喘息汗出,里外都越发消耗,因此说是“气耗”。思虑太多心就要受伤,精神呆滞,气就会凝滞而不能运行,因此说是“气结”。

  《黄帝内经.素问》咳论篇解读

  咳论篇原文

  黄帝问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

  岐伯对曰: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

  帝曰:愿闻其状?

  岐伯曰:皮毛者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气,邪气以从其合也。其寒饮食人胃,从肺脉上至于肺,则肺寒,肺寒则外内合,邪因而客之,则为肺咳。

 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,非其时各传以与之。

  人与天地相参,故五脏各以治时,感于寒则受病,微则为咳,甚者为泄为痛。

  乘秋则肺先受邪,乘春则肝先受之,乘夏则心先受之,乘至阴则脾先受之,乘冬则肾先受之。

  帝曰:何以异之?

  岐伯曰:肺咳之状,咳而喘息有音,甚则唾血。

  心咳之状,咳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,甚则咽肿,喉痹。

  肝咳之状,咳则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,转则两胠下满。

  脾咳之状,咳则右胁下痛,阴阴引肩背,甚则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。

  肾咳之状,咳则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涎。

  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

  岐伯曰:五脏之久咳,乃移于六腑。

  脾咳不已,则胃受之。胃咳之状,咳而呕,呕甚则长虫出。

 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,胆咳之状,咳呕胆汁。

 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,大肠咳状,咳而遗失。

 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,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

 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,膀胱咳状,咳而遗溺。

 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,三焦咳状,咳而腹满不欲食饮。

 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。

  帝曰:治之奈何?

  岐伯曰:治脏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肿者治其经。

  帝曰:善。

  咳论篇参考译文

  黄帝问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

  黄帝问道:肺脏有病,都能使人咳嗽,这是什麽道理?

  岐伯对曰: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

  岐伯回答说:五脏六腑有病,都能使人咳嗽,不单是肺病如此。

  帝曰:愿闻其状?

  黄帝说: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。

  岐伯曰:皮毛者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气,邪气以从其合也。其寒饮食人胃,从肺脉上至于肺,则肺寒,肺寒则外内合,邪因而客之,则为肺咳。

  岐伯说:皮毛与肺是想配合的,皮毛先感受了外邪,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。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,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,引起肺寒,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,停留于肺脏,从而成为肺咳。这是肺咳的情况。

 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,非其时,各传以与之。

  至于五脏六腑之咳,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,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,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。

  人与天地相参,故五脏各以治时,感于寒则受病,微则为咳,甚者为泄为痛。

  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,故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,使能得病,若轻微的,则发生咳嗽,严重的,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、腹痛。

  乘秋则肺先受邪,乘春则肝先受之,乘夏则心先受之,乘至阴则脾先受之,乘冬则肾先受之。

  所以当秋天的时候,肺先受邪;当春天的时候,肝先受邪;当夏天的时候,心先受邪;当长夏太阴主时,脾先受邪;当冬天的时候,肾先受邪。

  帝曰:何以异之?

  黄帝道: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?

  岐伯曰:肺咳之状,咳而喘息有音,甚则唾血。

  岐伯说:肺咳的症状,咳而气喘,呼吸有声,甚至唾血。

  心咳之状,咳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,甚则咽肿,喉痹。

  心咳的症状,咳则心痛,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,甚至咽喉肿痛闭塞。

  肝咳之状,咳则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,转则两胠下满。

  肝咳的症状,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,甚至痛得不能转侧,转侧则两胁下胀满。

  脾咳之状,咳则右胁下痛,阴阴引肩背,甚则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。

  脾咳的症状,咳则右胁下疼痛,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,甚至不可以动,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。

  肾咳之状,咳则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涎。

  肾咳的症状,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,甚至咳吐痰涎。

  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

  黄帝道: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?是怎样受病的?

  岐伯曰:五脏之久咳,乃移于六腑。

  岐伯说:五脏咳嗽日久不愈,就要传移于六腑。

  脾咳不已,则胃受之。胃咳之状,咳而呕,呕甚则长虫出。

  例如脾咳不愈,则胃就受病;胃咳的症状,咳而呕吐,甚至呕出蛔虫。

 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,胆咳之状,咳呕胆汁。

  肝咳不愈,则胆就受病,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。

 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,大肠咳状,咳而遗失。

  肺咳不愈,则大肠受病,大肠咳的症状,咳而大便失禁。

 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,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

  心咳不愈,则小肠受病,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,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。

 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,膀胱咳状,咳而遗溺。

  肾咳不愈,则膀胱受病;膀胱咳的症状,咳而遗尿。

 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,三焦咳状,咳而腹满不欲食饮。

  以上各种咳嗽,如经久不愈,则使三焦受病,三焦咳的症状,咳而腹满,不想饮食。

 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。

  凡此咳嗽,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,其邪必聚于胃,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,才能使人多痰涕,面部浮肿,咳嗽气逆。

  帝曰:治之奈何?

  黄帝道:治疗的方法怎样?

  岐伯曰:治脏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肿者治其经。

  岐伯说:治五脏的咳,取其俞穴;治六腑的咳,取其合穴;凡咳而浮肿的,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。

  帝曰:善。

  黄帝道:讲得好!

  气厥论篇原文

  黄帝问曰: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?

  岐伯曰:肾移寒于肝,痈肿少气。

  脾移寒于肝,痈肿筋挛。

  肝移寒于心,狂隔中。

  心移寒于肺,肺消。肺消者饮一溲二,死不治。

  肺移寒于肾,为涌水。涌水者,按腹不坚,水气客于大肠,疾行则呜濯濯,如囊里浆水之病也。

  脾移热于肝,则为惊衄。

  肝移热于心,则死。

  心移热于肺,传为鬲消。

  肺移热于肾,传为柔痓。

  肾移热于脾,传为虚,肠澼死,不可治。

  胞移热于膀胱,则癃溺血。

  膀胱移热于小肠,鬲肠不便,上为口糜。

  小肠移热于大肠,为虙瘕,为沉。

  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入,谓之食亦。

  胃移热于胆,亦曰食亦。

  胆移热于脑,则辛頞鼻渊。鼻渊者,浊涕不下止也,传为衄蔑瞑目。故得之气厥也。

  气厥论篇注释

  ①相移:互相转移、转变。

  ②濯濯:水流动的声音。

  ③鬲消:指热消膈间,久为消渴病变。

  ④柔痓:主要症状是牙关紧闭,角弓反张。

  ⑤食亦:症状为多食但无力消瘦。

  ⑥衄蔑:指鼻中出血。

  气厥论篇参考白话译文

  黄帝问道: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?岐伯说:肾移寒于脾,则病痈肿和少气。脾移寒于肝,则痈肿和筋挛。肝移寒于心,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。心移寒于肺,则为肺消;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,小便要排二分,属无法治疗的死证。肺移寒于肾,则为涌水;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,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,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,如皮囊装水样,这是水气之病。脾移热于肝,则病惊骇和鼻衄。肝移热于心,则引起死亡。心移热于肺,日久则为鬲消。肺移热于肾,日久则为柔痓。肾移热于脾,日久渐成虚损;若再患肠游,便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。胞移热于膀胱,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。膀胱移热于小肠,使肠道隔塞,大便不通,热气上行,以至口舌糜烂。小肠移热于大肠,则热结不散,成为伏瘕,或为痔疮。大肠移热于胃,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,病称为食亦。胃移热于胆,也叫做食亦。胆移热于脑,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,鼻渊症状,是常鼻流浊涕不止,日久可致鼻中流血,两目不明。以上各种病症,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,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。

  刺疟篇原文

  足太阳之疟,令人腰痛头重,寒从背起,先寒后热,熇熇暍暍然,热止汗出,难已,刺郄中出血。

  足少阳之疟,令人身体解(亻亦),寒不甚,热不甚,恶见人,见人心惕惕然,热多汗出甚,刺足少阳。

  足阳明之疟,令人先寒,洒淅洒淅,寒甚久乃热,热去汗出,喜见日月光火气,乃快然。刺足阳明跗上。

  足太阴之疟,令人不乐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热汗出,病至则善呕,呕已乃衰,即取之。

  足少阴之疟,令人呕吐甚,多寒热,热多寒少,欲闭户牖而处,其病难已。

  足厥阴之疟,令人腰痛,少腹满、小便不利、如癃状,非癃也。数便,意恐惧,气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阴。

  肺疟者,令人心寒,寒甚热,热间善惊,如有所见者,刺手太阴阳明。

  心疟者,令人烦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不甚热,刺手少阴。

  肝疟者,令人色苍苍然太息,其状若死者,刺足厥阴见血。

  脾疟者,令人寒,腹中痛。热则肠中鸣,鸣已汗出,刺足太阴。

  肾疟者,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,婉转大便难,目眴眴然,手足寒。刺足太阳少阴。

  胃疟者,令人且病也,善饥而不能食,食而支满腹大。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。

  疟发身方热,刺趾上动脉,开其空,出其血,立寒。

  疟方欲寒,刺手阳明太阴,足阳明太阴。

  疟脉满大急,刺背俞,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,适肥瘦出其血也。

  疟脉小实急,灸胫少阴,刺指井。

  疟脉满大急,刺背俞,用五胠俞、背俞各一,适行至于血也。

  疟脉缓大虚,便宜用药,不宜用针。

  凡治疟,先发如食顷,乃可以治,过之,则失时也。

  诸疟而脉不见,刺十指间出血,血去必已。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,尽取之。

  十二疟者,其发各不同时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脉之病也。先其发时,如食顷而刺之,一刺则衰,二刺则知,三刺则已,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,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,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。舌下两脉者,廉泉也。

  刺疟者,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,先刺之。先头痛及重者,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;先项背痛者,先刺之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郄中出血。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;先足胫酸痛者,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。

  风疟,疟发则汗出恶风,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。

  (骨行)酸痛甚,按之不可,名曰胕髓病。以镵针,针绝骨出血,立已。

  身体小痛,刺至阴。

  诸阴之井无出血,间日一刺。

  疟不渴,间日而作,刺足太阳。渴而间日作,刺足少阳。

  湿疟汗不出,为五十九刺。

  刺疟篇参考译文

  足太阳之疟,令人腰痛头重,寒从背起,先寒后热,熇熇暍暍然,热止汗出,难已,刺郄中出血。

  足太阳经的疟疾,使人腰痛头重,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,热势很盛,热止汗出,这种疟疾,不易痊愈,治疗方法,刺委中穴出血。

  足少阳之疟,令人身体解(亻亦),寒不甚,热不甚,恶见人,见人心惕惕然,热多汗出甚,刺足少阳。

  足少阳经的疟疾,使人身倦无力,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,怕见人,看见人就感到恐惧,发热的时间比较长,汗出亦很多,治疗方法,刺足少阳经。

  足阳明之疟,令人先寒,洒淅洒淅,寒甚久乃热,热去汗出,喜见日月光火气,乃快然。刺足阳明跗上。

  足阳明经的疟疾,使人先觉怕冷,逐渐恶寒加剧,很久才发热,退热时便汗出,这种病人,喜欢亮光,喜欢向火取暖,见到亮光以及火气,就感到爽快,治疗方法,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。

  足太阴之疟,令人不乐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热汗出,病至则善呕,呕已乃衰,即取之。

  足太阴经的疟疾,使人闷闷不乐,时常要叹息,不想吃东西,多发寒热,汗出亦多,病发作时容易呕吐,吐后病势减轻,治疗方法,取足太阴经的孔穴。

  足少阴之疟,令人呕吐甚,多寒热,热多寒少,欲闭户牖而处,其病难已。

  足少阴经的疟疾,使人发生剧烈呕吐,多发寒热,热多寒少,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,这种病不易痊愈。

  足厥阴之疟,令人腰痛,少腹满、小便不利、如癃状,非癃也。数便,意恐惧,气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阴。

  足厥阴经的疟疾,使人腰痛,少腹胀满,小便不利,似乎癃病,而实非癃病,只是小便频数不爽,病人心中恐惧,气分不足,腹中郁滞不畅,治疗方法,刺足厥阴经。

  肺疟者,令人心寒,寒甚热,热间善惊,如有所见者,刺手太阴阳明。

  肺疟,使人心里感到发冷,冷极则发热,热时容易发惊,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,治疗方法,刺手太阴,手阳明两经。

  心疟者,令人烦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,不甚热,刺手少阴。

  心疟,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,想喝冷水,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,治疗方法,刺手少阴经。

  肝疟者,令人色苍苍然太息,其状若死者,刺足厥阴见血。

  肝疟,使人面色苍青,时欲太息,厉害的时候,形状如死,治疗方法,刺足厥阴经出血。

  脾疟者,令人寒,腹中痛。热则肠中鸣,鸣已汗出,刺足太阴。

  脾疟,使人发冷,腹中痛,待到发热时,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,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,治疗方法,刺足太阴经。

  肾疟者,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,婉转大便难,目眴眴然,手足寒。刺足太阳少阴。

  肾疟,使人洒淅寒冷,腰脊疼痛,难以转侧,大便困难,目视眩动不明,手足冷,治疗方法,刺足太阳、足少阴两经。

  胃疟者,令人且病也,善饥而不能食,食而支满腹大。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。

  胃疟,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,但又不能进食,进食就感到腕腹胀满膨大,治疗方法,取足阳明、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,刺出其血。

  疟发身方热,刺趾上动脉,开其空,出其血,立寒。

  治疗疟疾,在刚要发热的时候,刺足背上的动脉,开其孔穴,刺出其血,可立即热退身凉;

  疟方欲寒,刺手阳明太阴,足阳明太阴。

  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、太阴和足阳明、太阴的俞穴。

  疟脉满大急,刺背俞,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,适肥瘦出其血也。

 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,刺背部的俞穴,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,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,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。

  疟脉小实急,灸胫少阴,刺指井。

 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,炙足胫部的少阴经穴,并刺足足趾端的井穴。

  疟脉满大急,刺背俞,用五胠俞、背俞各一,适行至于血也。

 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,刺背部俞穴,取五胠俞、背俞各一穴,并根据病人体质,刺之出血。

  疟脉缓大虚,便宜用药,不宜用针。

 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,就应该用药治疗,不宜用针刺。

  凡治疟,先发如食顷,乃可以治,过之,则失时也。

  大凡治疗疟疾,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,予以治疗,过了这个时间,就会失去时机。

  诸疟而脉不见,刺十指间出血,血去必已。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,尽取之。

  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,急刺十指间出血,血出病必愈;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,应都用针刺去。

  十二疟者,其发各不同时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脉之病也。先其发时,如食顷而刺之,一刺则衰,二刺则知,三刺则已,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,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,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。舌下两脉者,廉泉也。

  上述十二种疟疾,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,应观察病人的症状,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。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,刺一次病势衰减,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,刺三次病即痊愈;如不愈,可刺舌下两脉出血;如再不愈,可取委中血盛的经络,刺出其血,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,这样,病一定会痊愈。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,就是指的廉泉穴。

  刺疟者,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,先刺之。先头痛及重者,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;先项背痛者,先刺之。先腰脊痛者,先刺郄中出血。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;先足胫酸痛者,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。

  凡刺疟疾,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,给以先刺。如先发头痛头重的,就先刺头上及两额、两眉间出血。先发倾项眷背痛的,就先刺颈项和背部。先发腰脊痛的,就先刺委中出血。先发手臂痛的,就先刺手少阴、手阳明的十指见的孔穴。先发足胫疲痛的,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。

  风疟,疟发则汗出恶风,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。

  风疟,发作时是汗出怕风,可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。

  箭疫痛甚,按之不可,名曰胕髓病。以镵针,针绝骨出血,立已。

  小腿疼剧烈而拒按的,名叫胕髓病,可用掩针刺绝骨穴出血,其痛可以立止。

  身体小痛,刺至阴。

  如身体稍感疼痛,刺至阴穴。

  诸阴之井无出血,间日一刺。

  但应注意,凡刺诸有病的井穴,皆不可出血,并应隔日刺一次。

  疟不渴,间日而作,刺足太阳。渴而间日作,刺足少阳。

  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,刺足太阳经;如口渴而间日发作的,刺足少阳经;

  湿疟汗不出,为五十九刺。

  温疟而汗不出的,用“五十九刺”的方法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本文作者:冯杰 网址:https://28baike.com/post/248.html 发布于 2023-12-16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